
由刘少奇同志题写报头的《萍矿工人报》,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影响深远。
采访从安源走出去的共和国将军吴烈
《萍矿工人报》的记者,不仅采访普通老百姓、企业干部职工,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和国将军都曾是他们的采访对象。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有一次让我永远难以忘怀的采访。这次采访,我看到我们党在抓改革、抓经济的同时,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的战略眼光和英明决策。几十年后的今天,仍是那么有针对性,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在此大背景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一个多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在教育部副部长彭佩云、国务院副秘书长艾知生、江西省委书记许勤陪同下,风尘仆仆从宁冈驱车来萍乡考察、调研教育改革情况。
1984年12月1日一大早,萍矿工人报社编辑部编前会上,几名年轻记者听到这一消息,顿时兴奋起来。可是报社没有接到市委宣传部的采访任务通知。社长和总编一阵犹豫。我站起来说:“新闻记者发现新闻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在福建为对台《海峡之声》在车上赶稿
于是,在报社安排下,我和摄影记者立即赶到胡启立一行即将下榻的萍乡宾馆。当时萍乡宾馆早已里三层、外三层被保安围起来。这是萍乡几十年来接待的最高级别的领导。省委、市委接待组人员反复叮嘱记者只能远远观看,决不能跨过警戒线,更不要靠近。我们和萍乡日报社、萍乡电视台、市广播电台的记者站在警戒线外,翘首以望。
身着便装的警察手执对讲机,不停地与考察组车队联系,“车队已出莲花……”“已过高步岭……”
直至中午时分,大家已饥肠辘辘。宾馆外看热闹的群众早已离开。下午一点多了,大家还没吃午饭,宾馆内的记者们也熬不住了,都慢慢撤退了,只有市电视台一名记者和我挎着照相机固执地留下来,在警戒线外苦苦守候。
一直等到三点多,一辆当时在萍乡还未见过的喀斯特轿车开进宾馆,缓缓停在了灰色的小楼前。现场迎候的地方官员赶快迎上前。人潮涌动中,我也顾不了那么多,钻过警戒线,跟随领导们一同进入了小楼。坐在贵宾接待室里,当时我心里忐忑不安像打鼓一样,只担心被撵走。
约摸过了十来分钟,胡启立脚穿登山鞋,身着笔挺的中山服,一脸笑容地走进接待室,微微举起右手跟大家打招呼。顿时,我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勇气,举起照相机对着他“咔嚓”一声按下了快门,一个闪光打了过去。全场顿时都惊呆了,人人都看着我。我的心脏猛一下提到了喉咙口。这时,胡启立转过脸向我微笑着点点头。我一颗悬着的心瞬间掉了下来。胡启立与围成一圈的每个人亲切握手。到我面前时,他将手伸给了我,说着:“谢谢你,谢谢你,辛苦了!”我一阵狂喜、一阵激动,使劲地向他点头致谢,接着又拍了几张照片。
接下来胡启立与大家座谈交流。他说:“经过市区看到一幅横幅写着‘群众集资办学’,我特别感兴趣。”听到市委领导汇报上埠乡群众集资100万元办学时,他连声说:“好,好。这是个正确方向。”
采访从老山前线下来的全国战斗英雄
胡启立不停地询问萍乡工业、农业、市场供应、职业教育等情况。他指出:“经济高潮必然带来文化教育的高潮,抓经济一定要抓教育。”“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需要什么人才,这很重要。”我的手、脑并用,飞快地记录着,脑子简直成了录音机,把他的讲话全都记了下来。还在采访过程中,我的新闻稿就已经在脑子里形成,引题、主题、副题全都想好了。
这一次,我第一时间采访到重大独家新闻,并第一时间刊登在《萍矿工人报》头版头条,这让我高兴得不得了。社长、总编也夸奖我,报社的同仁们也感同身受,个个都很兴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最新精神通过我们《萍矿工人报》传到了千家万户,报社决定给予我重奖。
每当谈到这次不让采访的新闻采访,我都有着无限感慨。我认为,新闻记者一定要有钻劲和韧性,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对好新闻要“不达目的誓不休”。要勇于站在时代潮头,弃恶扬善,引导舆论,为民鼓与呼。
浪击三千里,记者最风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