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生产环境“旧”又“脏”;这里,生产难题“多”又“杂”;这里,生产人员“少”又“浮”,但这些问题,在萍矿集团2023年度优秀共产党员、浮法玻璃厂原料车间倒料工段长聂建萍看来,都不足为惧。 面对恶劣环境——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原料车间是浮法玻璃厂的生产起点,硅砂、芒硝、煤粉、长石、白云石、石灰石、纯碱、碎玻璃等8种原材料从这里输送出去。8种原材料都是细颗粒或粉末状态,倒料班每天筛选、输送各种原材料550吨至窑炉,用量大,而设备都是使用了20多年的老设备,漏点多,因此,“灰尘大”成为这里的显著特点。 “经常都是一身灰,不仅是帽子、口罩、衣服、鞋子上,就连脸上、眉毛上都是一层灰,我经常笑他是个‘灰’菩萨!”说起聂建萍,车间支部书记华远萍打趣道。“一个班要换2—3身衣服,粉尘和汗水混在一起,全身粘糊糊的,班中餐不换衣服吃不了饭!”聂建萍自己坦言。即便如此,他23年来一直扎根原料车间,稳扎稳打、精细管理,使得工段作业环境不断提升。 各种原料都有自己的“特性”。一到下雨天,硅砂就很难筛选。每每这时,聂建萍总是一根皮管在手,不停地敲打筛选设备。为防泄漏,他坚持把设备、地面、窗户等各处清理干净,确保文明生产、环保达标。纯碱易吸收水分、粘性大,提斗上经常黏上厚厚的一层,聂建萍的“敲打棒”总是“忙不赢”。碎玻璃则是比较危险的一种原料,必须严防高空掉落;在破碎大料时,也要格外小心;在清理杂物时,必须穿上胶底3cm厚、表面覆有钢板的特制胶鞋才能清理,严防摔倒。面对这样的生产环境,聂建萍从不抱怨,一心扑在生产上,有时中午也不午休,周末、节假日也经常加班加点。用他的话说就是:“窑炉不能停,原料也不能断供!” 面对生产难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mm厚的铁片,局部都磨成‘纸片’了。”说起老设备,华远萍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虽然机电人员经常缝缝补补,但还是时有漏点而产生扬尘,环保成为“头等难题”。除尘器是环保达标的关键设备,对于一年换一次的收尘布袋,聂建萍主动进行定期清洗、清理,使之循环使用。对于过滤器滤芯,他利用废旧滤芯重新组装。对于以前坏了就只能更换的除尘器电磁阀,他开动脑筋,自行拆装进行研究,了解到电磁阀不能正常工作仅仅是因为一个橡皮圈损坏,于是通过自制橡皮圈解决了这一难题,确保了倒料大楼环保达标,每年还可节约成本近万元。 由于每天筛选输送的原料多,而且还有2个承包单位,为严格管理、节支降耗,聂建萍要求,严禁铲车装料过满,如过满撒落,铲车司机不仅要搞好卫生,还要罚款;纯碱雨季结块,必须破碎再利用;硅砂筛分木架可以自行装钉的不再购买。仅后两项,每年就可节约成本34万余元左右。 倒料楼6层爬梯都是钢筋制的,到了雨雪天气,特别滑。为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做到节支降耗,聂建萍经常自己骑摩托车,到附近的水果市场捡拾免费的秸秆用作防滑垫。“提效降耗就要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仅要细心,还要坚持。”他说。 面对团队矛盾——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 倒料工段原有20多名职工,由于减人提效,精简到了12人,人减少了一半,工作量却没怎么变。人少事多,工段职工议论纷纷,思想不稳定,作为工段长,怎么稳定人心?怎么凝聚人心? 工作中,聂建萍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在“急难险重”一线;若职工有难处,总是及时帮助解决;职工或职工家属生病,也总是及时送去关怀与祝福。工段有一名职工是退役军人,平时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有一次工段来了急活,而他正处正常休息日,聂建萍打电话给他,希望他能配合生产,却遭到拒绝。聂建萍想到他可能是有情况,但生产上实在调度不开,便到他家了解情况,得知原来是他母亲病了,而桌上一碗菜他们已经吃了几天。聂建萍鼻子一酸,赶忙拿出200元给他女儿,并嘱咐他好好照顾母亲和女儿,自己则一人多岗连轴转,全力确保安全生产。 遇到困难时,聂建萍倾力相助;偶有闲暇时,聂建萍还会组织职工们一起去爬山、野餐,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集体活动中亲近自然、相互沟通、共享美好。 “我的工作虽然平凡而琐碎,但却是玻璃生产的‘第一道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有坚守好岗位,严格把好‘第一道关’,玻璃生产才能有高品质,企业和职工才有‘诗和远方’。”聂建萍一边说着,一边深情地看向工厂的另一端,直至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