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煤矿去产能政策的实施,萍矿集团原主业所用土地变成了闲置土地。这批总量为80宗、面积近4900亩的闲置土地成为全省面积总量最大的闲置土地。如何盘活利用这些闲置土地挖潜能助发展?一起来看让沉睡土地“生金”的“萍矿模式”。 为何要做—— “策机赋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策”即依托政策。近年来,随着“土地是稀缺资源”“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等理念在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各种盘活土地政策相继出台。这是千载难逢的政策窗口期。 “机”即抢抓时机。2023年,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萍乡被列入试点城市名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土地收储工作。这是近在眼前的良好时机。 “赋”即赋能发展。2022年,萍矿集团遭遇百年未有的转型发展困境:重大转型项目面临巨大资金缺口,几万名职工翘首以盼的希望工程停滞不前,急需通过盘活土地筹措资金。这是赋能发展的迫切需求。 “活”即资源盘活。萍矿集团分布于萍乡市安源区、上栗县、湘东区及新余市分宜县,总量4900亩的闲置土地,是全省面积总量最大的闲置土地,不仅无法产生效益,还需大量维护成本。盘活土地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当所有要素在同一时间空间相遇,萍矿集团大规模闲置土地盘活工作正式启动! 如何推进—— “善作善创”,以百年安源精神指引破题开路 萍矿集团土地盘活之路面临“杂缺不一”的巨大挑战:土地性质复杂,不仅有国有建设用地,还有部分农林用地、集体土地;存在证件缺失、土地使用税未缴纳、作价出资手续不齐等情况;且权属不一,存在与宅基地重复发证、权利人与证载不一致等情况。萍矿集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百年安源精神为指引,以“善作善创”为抓手,迎难而上、破题开路。 “善”即善作为、善聚力。面对诸多难点、堵点、痛点,萍矿集团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提出的“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大力弘扬“义无反顾、敢为人先”的百年安源精神,迎难而上、直面挑战,高位统筹、高点谋划。同时善于聚合力,做到不钻牛角尖、不算小账,坚持高站位、勤沟通,积极与省、市、区各相关部门共商共讨,汇聚合力破解一个个难题。 “作”即“精耕细作”。“全天候+全维度”是政企联合专班成员的工作日常,他们背负这项繁琐而艰巨的重任,对每一个细节都严阵以待,细化工作职责,明确时间节点,实施挂图作战,对每一宗土地都仔细核对,一地一表核准收储资产清单、一地一策收回土地使用权限、一地一档恢复建设用地性质。 “创”即创新实施“三个一组合拳”。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性质宜粗、应收尽收、收益共享”是萍矿集团推进土地盘活利用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所有认证必须找到历史凭证;尊重土地性质历史认证;将土地性质控制在尽可能少的种类,如农林土地通过二级市场交易,以及政府支持,减轻税费负担几千万元;避免择优收储、浪费资源,做到统筹考虑、打包盘活;用于实质性开发的土地,其收益的60%用于萍矿集团转型发展和职工安置。 同时,坚持一个工作方法——“查证-推进-梳理”循环往复工作法。以此不断发现问题、考证问题、解决问题,使工作更严谨、更迅速、更有效。 “高位推动、多点联动、专班落实”则是行之有效的一套工作措施。努力争取省自然资源厅、赣江新区国资委、江投集团等支持,并与环保、房管、税务等多部门共同发力,创新成立的“政企联合专班”由县区、萍矿主要负责人共同担任总指挥,政府、企业有关部门骨干参与,现场办公、即时协调、统筹推进,避免了以往流程化办公弊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有何成效—— “点土成金”,“沉睡”资源被唤醒实现“五效合一” 2年多来,萍矿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从中央到地方相关工作部署,强力盘活利用闲置土地,使各项政治任务落地见效,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答卷”。目前已有62宗闲置土地签订收储协议,总面积2783亩,可兑现收储资金3.89亿元。 同时,安源煤矿千人危房变成了智能停车场,广袤荒地变成了生态公园,各种土地再利用现代规划正在逐渐成型。而变现资金将投入到萍矿重大转型项目建设和职工安置工作中,使企业发展更有后劲、职工稳岗就业更有保障。此次创新解决发展难题,也正是企业不断创新安源精神、丰富企业文化的成功实践。 萍矿集团化挑战为机遇,将一个个“沉睡”资源唤醒, 不仅激发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还带来了显著的政治、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成功打造了让沉睡土地“生金”的“萍矿模式”,为全国范围内土地资源再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