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人才留存与培养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命题。萍矿集团所属安源玻璃公司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去年招聘的32名大学生,在经历一年项目实战后全员留任,且均对个人和企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家老牌玻璃企业是如何留住这批新鲜血液的呢?答案在于让他们和项目建设同频共振。

多维培养:为人才成长筑基
走进玻璃项目施工现场,24岁的谢明滔正站在窑炉烟道外碹顶,手持卷尺一丝不苟地核查保温层砌筑精度。这名大学生如今已是施工质量监管骨干,而一年前他还是个技术“小白”。这种蜕变源于该公司精心设计的“专业定岗—轮岗实训—项目实战”培养路径。
去年7月入职时,这些大学生都来到老生产线所在地——浮法玻璃厂,厂里依据专业背景将他们分配至匹配岗位,同步启动“30对师带徒”计划。3个月定岗实训后,大学生们进入跨岗轮训阶段,在联合车间、原料车间、气保车间等关键岗位轮岗3周,让他们建立起对生产全流程的系统认知。之后32名大学生全部投身新线——玻璃项目建设实战,走进了安源玻璃公司。从基建图纸会审到电脑制图,从施工旁站学习到严检工程安全质量,这种“学中干、干中学”模式让他们迅速成长。
为明确职业发展路径,安源玻璃公司专门出台后备干部培养方案,规划“见习技术员—班组长助理—车间主任助理—车间副主任”的四年成长阶梯,每个阶段设置培养目标和考核要求,年度再根据工作业绩、综合素质、管理潜力进行综合评分。且对导师也提出了具体的职责和任务,不仅涵盖工作指导、技术传授,还包括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每名大学生能清晰看到自己的未来,工作起来干劲十足。
细心呵护:让人才根系深扎
安源玻璃公司深知,留住人才先要解决后顾之忧,吃住行都要有保障。
“现在菜品还挺合口味的,我已适应了这里的大米饭和‘辣文化’。”来自甘肃的大学生韩文超说道。该公司将食堂餐标从“三菜一汤”升级为“四菜一汤”,并时常征集职工意见,针对职工反映的“口味偏咸”问题,迅速调整烹饪方法;通勤方面,上下班都有通勤车接送,数量也从1辆增至3辆,覆盖市区所有居住点;对外地大学生提供800元/月住房补贴,并全程协助办理租房手续。
该公司还定期召开大学生座谈会,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鼓励外地大学生在萍乡安家落户。这种平等沟通机制让大学生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
2名研究生彭淑怡和张昊分享了他们的高兴事:5月份2人双双晋升为工艺技术部副部长。彭淑怡喜上眉梢地说道:“领导和同事对我们都特别关心,比如职称申请,人力资源部主动帮我们完成了助理工程师申报。”张昊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这里向领导和同事问一个问题,他们就会科普很多知识,恨不得把知道的知识一股脑儿全部传授给我们,工作氛围非常好。”5月底,他俩的导师还带他们到北京参加第34届中国国际玻璃工业技术展览会,了解国际国内最新前沿技术、新产品、新设备,让他们大大开阔了视野。
实战赋能:促人才价值凸显
在该公司工艺技术部办公室,温扬儒正专注核对专利申报材料。这名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大学生,在师傅指导下已完成1项专利申报,目前正根据审查意见优化细节。“从了解专利申报平台到准备材料,每个环节都是全新挑战。”他说,这种“压担子”式培养让年轻人快速挑起大梁。
彭淑怡与张昊这对搭档完成了甲醛制氢、生物制气、超白TCO基板等调查报告,充实的数据对比,有理有据的论证,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他们还承担起千余张施工图纸的审核重任,多次发现一些小错误,“同一个地方,我们发现两张图标注的数字不一样。”彭淑怡说,每发现一个小错误,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同事对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大为赞赏。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我们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在技术工艺上下功夫。”前不久,他们又完成了超白玻璃良品率提升与销售策略的课题研究方案。
在玻璃项目施工现场也随处可见大学生的身影。安全生产部的王林锋全神贯注检查安全隐患整改情况。谢明滔每天旁站7小时以上,虽辛苦却充实。见证了700吨/日窑炉大碹成功合龙、公司办公楼圆满封顶等里程碑时刻,他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很高兴与项目共成长,我将继续严把安全质量关,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以项目为‘孵化器’,既要培育掌握核心技术的‘工匠型’人才,也要锻造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为智能化产线升级和行业技术革新筑牢人才根基。”萍矿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兼安源玻璃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云飞表示,通过“项目育人、平台留人、机制励人”的实践,公司不仅破解了制造业“招工难、留工更难”的困境,更探索出一条传统产业人才振兴的新路径。
当32颗年轻的心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的人才强企之道,正在萍矿集团结出丰硕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