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年萍矿集团计划组织多批干部职工开展对外交流学习,引导大家在实地观摩中收获真知灼见,在交流探讨中碰撞思想火花,第一批7月30日已成行。本平台特开辟“对标提升•心得共享”专栏,集中展示外出交流学习人员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所行所践,期待透过这些触动心灵的感悟、立足岗位的思考,感受学习带来的启发与成长,激励全体职工将“学来的经验”转化为“行动的答案”。
安源管道公司 陈华卿
7月30日,我作为安源管道公司代表,随萍矿集团观摩团到丰城发电厂参观学习,给我最大的触动是“标准”2字从抽象的制度条文,变成了班组日常运转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指南,让基层单元的战斗力有了扎实依托。
标准扎根现场,细节见真章
丰电班组的“两票三制”执行堪称范本:操作票的填写有统一模板,风险点标注用醒目的颜色区分;交接班时,不仅有固定的流程清单,连工具摆放、记录交接的位置都有明确规范,避免了人为疏忽导致的疏漏。
生产现场的标准化更令人印象深刻:设备巡检路线按最优路径规划,关键点位挂着“巡检要点提示牌”;备品备件的存放实行“定置管理”,标签上不仅有型号规格,还有最低库存预警线,极大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这些细节背后,是对“每个环节有标准、每项操作有规范”的极致追求。
标准赋能班组,实效显活力
标准化并未让丰电班组陷入机械僵化,反而通过“减负提效”释放了活力。比如,班组将常见故障处理步骤梳理成“标准化作业卡”,新员工对照卡片就能快速上手;每周的“标准执行复盘会”,会结合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优化流程,让标准始终贴合现场需求。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标准化,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提升了工作效率。据介绍,推行标准化后,丰电班组的设备消缺及时率、操作正确率均有明显提升。
这次参观让我明白,班组标准化的核心不是“约束”,而是为基层班组装上“导航系统”。当每个动作有依据、每个环节有把控,班组才能真正成为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基石。
萍矿留守中心 杨国萍
7月30日到丰城发电厂交流学习,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之窗,让我深刻领略到优秀企业在党建引领下,于安全管理、班组建设、特色支部打造以及企业发展等多方面所展现出的卓越理念与高效实践。其中有几处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入厂时的清新迎面感。非常干净、非常整洁!这种“一尘不染”的环境背后,其实是管理理念与执行细节的深度融合。道路两侧看不到杂物堆积,车辆停放规范井然有序,连绿化带的修剪都透着规整——这背后既有常态化的清扫机制,更有在职员工“人人参与”的环境意识。比如生产车间里,设备巡检后工具归位整齐,地面油污水渍随产随清,连操作台上的台账都码放得一丝不苟,楼梯扶手锃亮如新,能感觉到员工把“整洁”内化成了工作习惯。
更难得的是,这种整洁并非停留在表面。他们将环境管理与安全生产、设备运维结合起来:干净的作业面减少了隐患排查的盲区,规范的物料堆放降低了误操作风险,连管道标识、安全警示都因环境整洁而更清晰醒目。这种“以洁促安、以安促效”的思路,让整洁不只是“面子工程”,更成了企业高效运转的“里子保障”。这种对环境细节的极致追求,其实也折射出企业的管理精度和责任担当——能把厂区环境做到如此程度,足以说明其在制度执行、员工素养培养上的扎实功夫,值得好好借鉴。
其次是入厂区时的严肃安全感。正中墙面2016年“11·24”真实带血的教训直憾人心!这种感觉还体现在几个细节里:比如进入生产区,先进行安全知识视频学习,手机小程序上操作入厂登记,入职前安全事故模拟检验,救护实操考核,从安全帽佩戴的规范程度,每个环节都透着“较真”;遇到交叉作业,各方的安全交底不是口头说说,而是对着图纸一条条确认责任边界;员工之间的交流也是认真严谨,没有马虎了事。
通过参观学习,我感受到丰电不是靠严苛的惩罚来制造紧张,而是通过严谨的制度、规范的执行和全员的敬畏心,形成一种“不敢松懈、不能马虎”的安全气场,让人在严肃中感受到踏实。这种“严肃”不是冰冷的,反而藏着温度——因为每个人都清楚,对安全的“严肃”,其实是对自己和同事生命的负责。就像他们常说的“严是爱,松是害”,这种氛围下,员工不会觉得制度是束缚,反而会因为“大家都在认真对待安全”而感到安心,这种由集体严肃态度共同筑牢的安全感,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在安全管理和安全培训上的“到位”,体现在从“被动要求”到“主动践行”的深度转变,让人感受到安全已真正融入企业的血脉。
第三是丰电的班组积分制管理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它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把员工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充分激发了出来。从实际运作来看,积分制的“到位”体现在规则的细致与公平上。无论是日常巡检的细致程度、技术创新的贡献大小,还是班组协作中的配合表现,甚至是参与安全培训、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细节,都能通过积分量化。这种“事事有积分、处处能累积”的设计,一月一清单,一年一累计,让员工清晰知道“干好什么能加分、怎样做更有价值”,避免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模糊地带。更关键的是,积分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评先评优、晋升机会、甚至绩效奖励都向高积分者倾斜。这种“看得见的激励”,自然催生了员工的“主动作为”:以前需要安排的任务,现在会有人主动认领;遇到技术难题,大家会主动钻研争取加分;班组之间也会暗自较劲,比谁的平均积分更高、创新提案更多。
这种竞争不是无序的内耗,而是围绕“提升工作质量、创造更大价值”的良性比拼。比如在设备检修中,员工会比谁的操作更规范、效率更高;在安全管理上,会比谁发现的隐患更多、提出的整改方案更有效。积分制把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拧成了一股绳,让“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最终形成了“人人争先、事事创优”的生动局面,这正是管理机制激发团队活力,留住人才的典范。
此次丰电之行,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与经验的汲取,我将把所学所思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