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唐亮退伍分到高坑电厂,当时月工资是700—800元,他对记者说:这样的企业我最多呆一年。今年5月,记者在高电中心再次见到唐亮,问他为啥没走?他说:“我现在月工资1200—1300多了,企业好了,不走了。”在电力公司,无论你走到哪个岗位,干部工人都会夸这两年来的变化。两年前,两个小电厂设备老化,效率低下,发展乏力,职工人心涣散,2007年重组头两个月累计亏损近300万元。电力公司重组后,加大机炉技术改造力度,提升硬件水平,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改“三机三炉”运转为“三机两炉”运转,改烧正压为烧负压,减轻对设备的危害 和环境污染;狠抓煤耗成本,坚决把发电成本降下来,两个矸石电厂走出了烧煤的怪圈。随着各项综合配套措施的跟进,企业效益逐渐凸显出来,职工收入逐年提高,让职工对企业的发展有了信心和希望。电力公司领导告诉记者:今年1—4月,尽管遇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实现利润288万元,步入了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
职工生存靠企业,企业发展靠职工。当经济得到发展后,电力公司首先想到的是解决职工收入偏低的问题,通过两年来的调整使职工收入比重组前有较大幅度增加,司炉等一线岗位月工资有时达到2000余元。如果说工资收入的增长稳定了职工队伍,那么人性化的管理和干部作风的转变极大地调 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公司拿出一定资金解决生产岗位饮水、职工乘车补贴和职工劳动热情的激励等问题,使职工深受感动。职工的劳动创造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由于干部职工在降低煤耗上的努力,使发电成本由重组时的0.13—0.14元/KWH,降到了现在的0.10—0.11元/KWH,最好时降到了0.07元/KWH。高电中心原来材料成本超支,现在职工积极想办法,皮带轴、液轮、破碎机、振动筛板能修的修,能做的做,不仅不超支了,还节约了大批资金。两个发电中心各岗位职工还纷纷把100瓦的白炽灯换成25瓦的节能灯,发电人少用电的氛围异常浓厚。电力公司的职工告诉记者:现在职工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这是因为企业发展了职工才干得有劲头,活得有光彩,感觉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