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建匀(右一)接受表彰。
在近日召开的第五届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安源管道公司技术顾问陈建匀被授予“能工巧匠”荣誉称号,江能集团仅此一人获此殊荣。 陈建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利达人”——安源管道公司现有68项专利,他参与了其中65项专利的发明,且大部分是第一发明人。从事管道技术工作14年,他平均一年获得近5项专利,多项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空白。他的勤奋、钻研、好学换来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的突破,他用技术创新为企业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从煤矿走出的“技术达人” 1981年,从技校机电班毕业的陈建匀来到安源煤矿,在东绞开了5年绞车。那时候,东绞只有一辆苏式老绞车,提升量不够,日常维修也十分频繁,18岁的他立下志向:“等我学了技术,一定要把这里改造好!”1989年,他不负誓言,在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学了三年机电以后,回到该矿成为一名技术员。两年后,他利用闲置设备,为东绞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倒碴系统,节约资金80多万元,这套系统至今仍在正常使用。1998年,他在担任运输区技术主管时,通过创新设计在300斜井上车场中采用整体滑板式结构,彻底解决了频繁发生掉道事故的问题,为企业年均节约资金60多万元。 就这样,他将青春岁月奉献给矿山,穿梭于井下与地面之间,解决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在他看来,搞技术就是要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闭门造车,技术人员设计的方案要多和一线工人沟通,不但要“脑勤”,“腿”和“嘴”也不能歇着。好的设计要达到“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有利于社会,保证不出问题;要有利于企业,让技术转化为效益;要有利于操作人员,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便利。 执着钻研换来“硕果累累” 2003年,陈建匀来到安源管道公司,成为了这里的技术人员。凭着扎实的“底子”,他很快做得得心应手。 2005年,他与公司技术研发人员一同攻关,成功研发了钢骨架塑料复合管道带气开孔封堵的加工装置,在全行业内第一次采用带气开孔实际操作,并取得成功,所研发的装置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2006年,他研发的多跨级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件又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并凭借该管件的研发成功,使刚成立不久的安源管道成功进入北京市场,产品在首都机场得到了成功应用。2009年,他率先研发出煤矿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2012年,他与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一道为企业提出供水系统改造方案,使日耗水200余吨下降为40吨/日,同时他组织推广新型节能改造项目,使设备运行节电率达35%以上,每月节约资金7万余元。2013年,他主持研发的新型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电熔管件,在提高原来产品质量的同时,为企业年节约120多万元成本投入。2015年,他主持研发的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平封口设备及其封口方法已取得初步成效,如果将公司现有DN50-DN300管材的封口都采用该技术,仅电耗一项就将为企业年节约电费70多万元…… 60多项专利技术和大大小小的技术革新,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背后是陈建匀不知疲倦的学习、思考和钻研。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包括3D动画在内的多种设计软件;为设计出符合“三利于”标准的产品,他常常连续出差,奔走于各个客户的工地现场;他所有的设计,第一件产品几乎都是自己亲手制作,只为了解各项工艺,再为工人提供技术指导…… 用传帮带弘扬“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沉下心钻研、钻研、再钻研,要让自己的专业技术精湛、精湛、再精湛,让产品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这是我们技术人员终生的追求。”37年的职业生涯,陈建匀对于“匠人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2017年,陈建匀带头研发的“通用型钢塑复合管活塞式试压装置”是安源管道公司目前65项专利中,唯一的一项发明专利——它能够检测管道产品的最大承压能力,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的性能。这项技术解决了国内管道行业的技术难题,也是陈建匀对“匠人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他看来,传帮带是“工匠精神”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项技术的研发、应用中,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其他技术人员,使他们得到快速成长,成为公司技术研发的生力军,多数人被评为公司的研发能手和技术标兵。在他的影响下,安源管道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成为了一支团结、好学、有着浓厚研发氛围的队伍。而陈建匀守着这一份“工匠精神”,始终不改初心,一心一意为企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