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历史,百年荣光;百年初心,百年传承。
100年前,随着那句石破天惊的“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呐喊,拉开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序幕。经过5天不屈不挠斗争,罢工取得完全胜利,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何以能全面爆发
时钟拨回到100年前那难忘的岁月。
彼时的安源路矿,是萍乡煤矿(因地处安源,素称“安源煤矿”)与株萍铁路合称,聚集了1万余名产业工人。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每天干12小时以上的繁重劳动,却只有微薄的工资,还时常拖欠,且劳动条件极为恶劣,冒顶、穿水、瓦斯爆炸等事故层出不穷,每年死难的矿工无以计数。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1901年到1919年,安源工人曾先后进行7次较大规模的自发斗争,但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都以失败告终。
1921年,党的一大明确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安源这座“火山”,迅速吸引了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的政治眼光。当年秋,他带着党的初心和使命,来到安源实地调研,与工人面对面交流,讲清团结的道理,播下革命的火种,决定把安源作为发展工人运动的重要地方。随后派李立三、刘少奇前往安源,从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入手,传播马列主义,灌输革命道理,培养先进分子。1922年2月,中共产业工人第一个党支部——安源路矿支部诞生;5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建立,引入“苏维埃制度”,增强工人的团结;7月,我党最早的经济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成立。
从此,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奴隶与主人翁的革命道理和家国情怀,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安源工人的心田,让他们逐渐觉醒,凝聚力大增。而这也引起了路矿当局的极度恐慌,对工人进行疯狂打压。 1922年9月初,毛泽东综合各方面情况,果断作出举行大罢工的决定,由李立三任罢工总指挥,刘少奇任俱乐部全权代表。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何以能取得完胜
1922年9月14日凌晨,伴着划破黑夜的一声声汽笛,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全面爆发。13000余名工人手持火把,遵照毛泽东“哀而动人”策略,齐声高呼罢工口号,像潮水一样涌出矿井、工棚,冲上街头。工人俱乐部代表工人向路矿当局提出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增加工资、改善工作待遇等17条复工条件。
路矿当局勾结军阀,将安源划为戒严区域,并请来军队镇压,想尽种种诡计破坏罢工,但均遭失败。无奈之下,他们要求俱乐部派代表到公务总汇谈判。9月16日,智勇双全的刘少奇只身深入虎穴,舌战强敌。楼外,数千工人将大楼团团包围。面对团结得如磐石的安源工人和刘少奇的针峰相对、沉着坚定,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声援,路矿当局再不敢有丝毫妄动。
9月18日,路矿当局和工人俱乐部正式签订《十三条协议》,历时5天,我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工人斗争,最终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取得完全胜利,“秩序、齐心、勇敢”也成为了我党第一次提炼的安源精神。
安源红色名片何以能熠熠生辉
安源工运的胜利,提高了党组织在工人中的威信,激励了全国工人的斗志。但这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之后一大批安源工人在党的领导下,走出矿井,走上武装革命道路,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让安源火种天下传。
1927年9月,以700余名安源工人为主体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团,成为参加秋收起义中人数最多、战绩最大的一个团。中共中央1927年12月15日在复湖南省委的信中指出:“可以说,秋暴颇具声色,还是安源工人的作用。”
据统计,先后有5000余名安源工人参加工农革命军和红军,上井冈、战南北,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厥功至伟。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在安源精神引领下,一代代萍矿人“义无反顾,团结齐心,勇于斗争,敢为人先”,开煤矿、办工厂,从井下到地面、从国内到国外,创造了众多辉煌,煤炭产量曾高达450万吨,铸就了江南煤城,为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作出了重大贡献。还走出了10余名共和国开国将军、10余名党的高级干部、10名全国党代表,进一步擦亮了安源红色名片。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重任在肩头。历经百年风雨洗礼,随着去产能政策实施和煤炭产业剥离,萍矿集团产业空心化问题逐步凸显,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但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萍矿人,在纪念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胜利100周年之际,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正朝着“十四五”规划目标奋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