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本站搜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1
  • 2
  • 3
  • 4
  • 5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队伍建设>>
  共有 15 位读者读过此文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百年萍矿的“生命密码”——一个工业传奇的存续与嬗变探析

  发表日期:2025年10月23日      作者:刘海峰     【编辑录入:尹国颖

在中国工业的浩瀚星空中,萍矿集团(以下简称“萍矿”)如同一颗跨越了三个世纪的恒星,以其独特而坚韧的光芒,持续闪耀。从1898年安源煤矿的蹒跚起步,到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乘风破浪,萍矿的百年历程,绝非风平浪静的线性延续,而是一部在资源枯竭、体制变革、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中,不断自我救赎与主动嬗变的壮丽史诗。支撑这部史诗的,是一代代萍矿领导与员工所共同熔铸的、鲜活而强大的精神特质。这些特质,是解码萍矿生命力的基因密码,也是描绘这个百年老企风貌的核心维度。


锐意求变的创新力

在时代断层上的战略跃迁

萍矿的创新,并非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深植于企业基因中的前瞻视野与在生存危机下的战略觉醒。其创新力最深刻的体现,在于它总能先于行业周期,主动进行自我革命与产业重构,完成了从“井下”到“地上”、从“黑色”到“多彩”、从“传统”到“现代”的惊人跃迁。

产业生态的战略重构。当许多同行仍沉浸在煤炭“黄金时代”的惯性中时,萍矿领导层便以超前的危机意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启了“以煤为本、多种经营”的战略探索,一跃成为全国煤炭行业转型突围的探路先锋与标杆。在历经多次产业划转整合磨难后,如今,萍矿已完成彻底的产业生态重构,全面退出煤炭开采业务,转而构建了一个技术驱动、循环互补的现代化产业群,涵盖焦化、玻璃、管道、工程咨询、矿泉水等,共同构成了萍矿抵御风险、支撑未来发展的“多极引擎”。

“走出去”的全球视野。面对本土资源的约束,萍矿的创新力并未局限于内部重构,更体现在空间拓展上。他们凭借在煤炭开采领域积累的百年技术、多种经营的管理和运营经验,勇敢走向国际市场,承接国外煤矿工程与建筑工程。这一步,不仅输出了技术和标准,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更让“萍矿”品牌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赢得了声誉,实现了从依赖本土资源到向全球输出管理、技术与解决方案的能力跨越。

从“生产”到“资本”。萍矿的创新,并未止步于实体经济层面。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企业勇于在资本运营领域开拓新路。旗下“安源股份”的成功上市,标志着萍矿从传统产品经营迈向现代资本运营的关键转变。这一决策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企业建立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管理制度,展现了管理层对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勇于探索的胆识。


薪火相传的传承力

融入血脉的企业灵魂

如果说创新力让萍矿得以“求变图存”,那么深厚的传承力则赋予了它“不变的灵魂”。

“义无反顾、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中孕育并发展的“义无反顾、敢为人先”的精神,早已成为萍矿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义无反顾”的坚韧体现在面对困境时的决绝与坚持。它塑造了员工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品格,成为企业穿越风雨时最可靠的精神压舱石。“敢为人先”的魄力则激发了前文所述的种种创新实践。它鼓励领导者不囿于成见,敢于决策;它激励员工在技术革新中勇于探索。

制度化的精神弘扬。为使“义无反顾、敢为人先”的精神薪火相传,萍矿构建起一套系统化的传承机制。企业通过建立以劳模文化为核心的荣誉体系,以“选树—宣传—赋能”闭环发挥榜样带动效应;通过开展建矿纪念活动、历史教育、编纂公司志等,筑牢员工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更依托“师徒结对”、技能比武等实践平台,实现技艺与精神的代际传承。这三大支柱共同将精神内核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日常实践,确保了萍矿精神在制度保障下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精益求精的实干力

扎根大地的朴素哲学

萍矿的百年基业,建立在矿井之下、车间之中每一天的扎实奋斗之上。他们的实干,带有一种工业时代特有的、精益求精的工匠气息。

对安全责任的极致坚守。在萍矿,安全不仅是制度,更是融入血脉的信仰。作为一项高于一切的“生命工程”,“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不仅是代代相传的管理铁律,更是深入组织肌理的“现场主义”文化的体现。它要求管理者必须身先士卒,扎根一线,在实战中发现问题、解决隐患。这种“用脚步丈量安全”的作风,不仅构筑起领导与员工之间生死相托的信任纽带,更将“安全第一”从一句口号,升华为全体萍矿人内化于心的行为自觉与价值认同。

对技术与品质的不懈追求。萍矿的实干精神,始终伴随着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与对品质的执着坚守。企业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影响深远的技术骨干,其中包括7名“全国劳动模范”、6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7名“江西省劳动模范”及17名“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一道工序、精研于一台设备,将工匠精神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浮法玻璃的平整度,到复合管道的密封性,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萍矿的声誉与信誉。这种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品质严格把控的文化,不仅保障了生产的高效与产品的卓越,也为萍矿实现战略转型与持续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根基。


海纳百川的包容力

成就事业共同体的开放胸襟

萍矿的百年历程,是一部不断吸纳、融合与再造的历史。其强大的包容力,使得这家根植于江西这片红土地的老企业,避免了地域和观念的狭隘,始终保持着组织的活力与开放性。

五湖四海的人才观。萍矿作为一个庞大的工业企业,深知人才是兴企之基。无论是在建设初期汇聚的八方工匠,还是在转型发展时期引进的技术专家与管理干部,萍矿始终秉持“英雄不问来路”的用人智慧。对于外来人才,萍矿没有“排异反应”,而是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舞台,让他们将新的知识、观念与方法带入这个老体系,催化出“鲶鱼效应”。这种开放的人才机制,确保了萍矿能够超越地域局限,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配置人力资源。

文化的融合与再造。包容不仅仅是接纳,更是深层次的融合。当不同背景、不同观念的“新萍矿人”加入后,企业强大的文化内核会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塑造。同时,这些新元素也反过来丰富和更新着萍矿的文化内涵。老员工毫无保留的“传帮带”与新员工带来的新思维,在矿井下、车间里碰撞融合,共同形成了既尊重历史传统又拥抱时代变化的学习型组织文化。这种包容力,让萍矿避免了因循守旧,始终是一个能呼吸、能新陈代谢的生命体。


不计得失的奉献力

深植于心的价值选择

如果说包容力拓展了萍矿的宽度,那么奉献力则定义了萍矿的高度。这种深植于员工内心的价值选择,是萍矿在无数次艰难抉择中能够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道德基石,是企业最厚重、最令人动容的底色。

集体至上的价值排序。在萍矿的价值谱系中,“集体”和“大局”始终占据着优先位置。这种精神,源于艰苦的创业年代,并在一代代员工中传承下来。它体现在无数个具体的瞬间:当井下生产遇到险情时,党员干部带头冲锋在前;当企业转型需要人员调配时,许多员工告别熟悉的岗位和环境,毅然奔赴新的挑战;当家庭利益与企业需要冲突时,无数萍矿家庭选择理解与支持。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自觉,并非制度的强制,而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道德的自觉。

无声坚守的平凡伟大。萍矿的奉献,更多时候是无声的。它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井下坚守,是节假日里依然巡逻在厂区的身影,是远在阿尔及利亚、马来西亚等异国他乡的项目员工对家人默默的思念与愧疚。许多家庭几代人在萍矿工作,父辈的奉献精神,如同家风一样传递给了子孙。这种奉献,不追求即时的回报和耀眼的光环,它源于对企业深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认为企业的存续与发展本身就是对个人付出的最大回报。这种甘于奉献的传统,构成了萍矿应对一切危机时最可靠、最深厚的道德资本。


风雨同舟的凝聚力

构建温暖的生命共同体

萍矿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更是一个由数万名员工及其家庭组成的“命运共同体”。强大的内部凝聚力,是这个共同体能够历经风雨而不解体的情感纽带。

以人为本的关爱文化。萍矿的凝聚力,源于企业“将员工视为家人”的深切情怀与务实行动。一套完整而高效的“暖心”体系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从高坑矿民主村等7个矿区棚户房的系统性改造,到安源新区等多个现代化安置小区的建成,萍矿持续致力于改善员工居住环境;从困难员工的精准帮扶、覆盖全员的“金秋助学”,到定期的健康体检与疗休养制度,每一项举措都切实回应着员工家属的迫切需求。这些行动不仅解决了员工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更传递出企业深厚的人文关怀——在萍矿,每一名员工都不会被忽视。这种制度化、体系化的关爱,使员工感受到超越契约的归属与尊严,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并逐渐升华为一种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共同体意识。“萍矿人”不再仅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家族荣耀与文化传承。

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在萍矿百年发展的漫长征程中,无论面对井下复杂的生产条件,还是市场转型的严峻挑战,萍矿人始终展现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高度团结。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广大员工理解企业困难,主动分担压力,共同渡过难关;在新项目建设中,各部门通力协作、无缝对接,确保工程高效推进。这种在一次次考验中淬炼而成的团队精神,体现了上下同欲、荣辱与共的坚定信念,使得萍矿在应对各种危机时,总能凝聚起“1+1>2”的系统合力。这种深植于组织肌理的协作基因,已成为萍矿最珍贵的无形资产与不可替代的战斗力源泉。

 

回望百年,萍矿的领导与员工,正是以锐意求变的创新力,不断开辟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新赛道;以薪火相传的传承力,守护着企业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以精益求精的实干力,夯实了前行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力,汇聚八方英才,避免了组织的僵化;以不计得失的奉献力,铸就了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道德丰碑;最终,以风雨同舟的凝聚力,构筑了抵御风浪、坚不可摧的生命方舟。

这六种核心特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彼此强化的有机整体。传承力为创新力提供了文化的底气;包容力为创新力提供了人才的支撑;实干力确保了所有蓝图能够落地;奉献力与凝聚力则为这一切的奋斗提供了最深厚的情感与道德动力。

萍矿的百年存续,正是一部关于“变”与“不变”的哲学实践。它变了,在产业形态、人才结构和经营模式上与时俱进;它没变,在其精神内核、实干作风与奉献品格上一脉相承。正是这种在动态中实现的平衡,让这个百年老企不仅存活至今,更积蓄着走向下一个百年的磅礴力量。它的故事,对于所有寻求基业长青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活教材”。


上一篇:戎装虽褪志不改 军人本色亮出来——记江投集团2024年度先进工作者王冠
下一篇:【对标提升•心得共享】对外交流学习行与思③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萍乡矿业集团公司组织结构[326243]
 · 萍乡矿业集团公司简介[299936]
 · 集团公司领导班子[279092]
 · 工程监理[25178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我要报警
Copyright © 2001-2016 pxco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6003507号
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制作
E-mail:pkxcbgj@163.com Tel:0799-658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