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本站搜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1
  • 2
  • 3
  • 4
  • 5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集团要闻>>
  共有 3904 位读者读过此文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阵痛后的崛起之路——写在高坑矿破产重组10周年

  发表日期:2011年2月18日      作者:张善清     【编辑录入:xhyyysl

  整洁的井口,平坦的道路,绿茵的草地,五彩缤纷的花坛和充满自信的矿工……昔日落后的矿区,如今成了美丽的大花园,职工的“安乐窝”。

  这是从风雨飘摇中挺过来的高坑矿。破产曾让人们对这个昔日的“江南第一大矿”揪心、失落、彷徨、无奈;发展,让宁静、幸福、喜悦和快乐重归矿区。究竟依托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几近关闭的矿井,平稳地走过10年,并继续谋划着今后的前景?

“江南第一大矿”深陷资源困境

  大井,曾是高坑矿的代名词。这里曾经聚集着8000多名职工,每年100多万吨煤炭从这里运往四面八方。这里曾富甲一方,在经济短缺年代,有人说:“高坑矿一发工资,全镇都闻得到肉香”。如今的大井,冷清凋敝,老矿部就像木讷的老人,忠字馆和矿区牌坊,只剩下残垣断壁,时间是那么的喜新厌旧,把昔日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遗忘,让人很难想象这里走出过共和国的省长、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劳动模范。

  高坑矿创建于1936年,1954年续建,年设计生产能力50万吨。然而,自矿井投产以来每年的产量从未低于100万吨,是萍矿的绝对主力。“江南第一大矿”的光环足足照耀了高坑矿近半个世纪。

  违背客观规律总要受到惩罚。长期的超负荷开采,使矿井过早进入了衰老期,“江南第一大矿”的光环悄然暗淡。从1989年,高坑矿年产煤炭每年以7万吨递减,到上个世纪最后几年,年产量由最高时的155万吨下降为20万吨左右,这是令每个高坑矿人心惊肉跳的数字,因为它与8000多名职工的命运紧紧相连。从此,高坑矿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高坑矿每年亏损2000多万元,职工月工资仅有一二百元,即使在井下一线也只有四五百元,逢年过节申请困难补助的达1000多人。迫于生计,不少职工在大井上了班,再到小煤窑上班。这时期到外打工的青年妇女达3000多人。高坑社区副主任曾惠萍说:“当年高坑矿职工能挺下来,与3000多名职工家属在外打工有很大关系,她们不仅为家庭也为企业承担着责任。沉重的社会负担迫使高坑矿走上了破产程序。2000年初春,刚刚踏入新世纪的高坑矿,在人们的担心、期待、希冀中实施了破产重组。

石头缝里抠煤

  资源枯竭是高坑矿破产的根本原因。根据专家的结论,以当时现有的煤量,高坑矿顶多还能维持3—5年。这一结论,如山雨欲来般着实让人心慌不已。破产后第一年,高坑矿年产原煤14万吨。破产后能调的、能聘的、能走的都走了,这么点产量怎样养活矿区近万名职工家属,让留下来的人稳定下来?

  现状堪忧,人们的信念却越发坚定。他们认准了一条路:重视人才,向老墟找煤,向断层带找煤,稳定生产,把效益搞上去!

  “没有煤挖的矿井注定是要关闭的矿井”——这是矿长王文华的经典语言。这位毕业于淮南矿院的高才生,不相信高坑矿井只能开采3-5年,他认为只要认真补勘找煤,就定能将矿井开采年限延长10年、20年,甚至更长。

  面对矿井资源枯竭的窘境,高坑矿把以前不屑一顾的仅有几公寸厚的薄煤层当成了“宝贝”:无论大利小利还是微利,只要有利的煤都采。王文华说:对找到的资源,哪怕从石头缝里抠也要抠出来。”

  高坑矿承诺:永远不搞短期行为。短期行为最遭人痛恨,因为它一害企业、二害员工。在王文华的带领下,高坑矿引入激励机制,重奖技术人员,把最优秀的人才都聚集到了找煤的行列中。从2005年起,以吴绍德为领军人物的生产技术团队,将封存了二三十年的图纸资料翻出来分析,摸清高安逆掩断层分布规律,寻找煤层赋存的“蛛丝马迹”。先后开发了402、406、408、308、400、4300等盘区,为矿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初,高坑矿给找煤有功的生产科奖励10万元,大大激发了技术人员地质资料分析和补勘找煤的积极性。矿长王文华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改变了矿井的命运。”

  通过精心组织,月产量由破产时的1.5万吨提高到2万吨,灰分由60%下降到45%,经济效益明显上升。到2003年,经历了长时间亏损的高坑矿开始有了盈利,井下职工收入由几百元提高到了1000多元。

老树新花 老矿新貌

  破产重组后,高坑矿干部职工形成了三条刻骨铭心的共识:忧患意识、珍惜资源、渴望发展。为应对生存危机,高坑矿在全力找煤的同时,还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利用井下喷浆技术组建边坡绿化公司;对建筑队、机修厂、职工食堂实行服务市场化;对内对外拓展业务;积极参与焦化厂的建设,向焦化厂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建立产业服务关系。这一系列运作的目的就是让职工有岗可上,有钱可赚,安居乐业。

  从2006年以来,高坑矿实行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鼓励一职多能,一人多职的用工方式,把人力资源潜力发挥到极致。尽管年年有发展,企业职工人数未增反减,企业职工从2600多人下降到1900多人,4年来减去了600多人,生产效益不仅未受到影响,原煤产量、企业利润、职工收入反而大幅提高。

  近几年来,高坑矿原煤产量从4年前的20多万吨,上升至36万吨,是破产之初的2.5倍,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31096元,是破产之初的4倍。

  破产后,高坑矿把拖欠了几年的保健费、值班费、降温费等多项费用补发给职工。高坑社区对破旧的居民小区供电供水管线和钢窗铁门进行修理更换,对漏水的楼房进行翻修。2003年,高坑民主村平房改造全面展开,66岁的兰碧云大妈原来7口人住30平方米的破平房,民主村改造后她搬进三室二厅96平方米的新楼房,一提起二者的变化,就笑得合不拢嘴,感叹:“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让职工看到了企业的希望,悬空的心被稳定下来。

  以人为本,善待矿工是高坑矿变化的根本。高坑矿在开展标准化活动中,把改变矿区面貌,改善职工生活环境作为工作的主要出发点,加大地面设施的投入和环境的整治,“两堂一舍”档次有了质的飞跃,如今的食堂虽然没有大井食堂的规模,但是,环境好了,功能齐了,服务质量提高了,职工舒心了。宿舍宽敞明亮,床、被、脸盆、毛巾、茶缸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怪不得一些老矿工说:和以前相比,现在当矿工真是掉进福窝里!

  高坑矿人渴望发展,更渴望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发展。2008年起,高坑矿就着手编制今后15年的发展规划。近年来,由于补勘找煤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构想更大胆,制定的目标更长远。不出三五年,高坑矿年产量达到50万吨将成为现实。


上一篇:集团公司节后煤炭生产形势喜人
下一篇:“萍光”牌矿灯广受用户好评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萍乡矿业集团公司组织结构[322708]
 · 萍乡矿业集团公司简介[294089]
 · 集团公司领导班子[274431]
 · 工程监理[249738]
 
 相关文章:
 · 高坑矿洗煤厂优化重组见成效[5423]
 · 高坑矿区供水改造项目顺利推进[6143]
 · 萍乡市市委书记刘卫平到高坑矿、江西颐养公司调研指导工作[3691]
 · 湘雅萍矿医院走进高坑矿区开展义诊活动[3769]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我要报警
Copyright © 2001-2016 pxco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6003507号
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制作
E-mail:pkxcbgj@163.com Tel:0799-658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