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高高的个子,神情有些腼腆。可一打开话匣子,谈起工作和生活,他就掩饰不住笑意。他衣着整洁,像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不过只要一握手,老茧就泄露出了他的身份——一名常年手握岩尖、风镐的矿工。
他曾是军人,离开军营后选择了矿山,在地层深处书写火热青春。8年来,他采梁46800块,落煤93200余吨,按常理已经干完了2018年的活。由于工作出色,他连续多年被评为青年安全生产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近日,他将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首届“全国煤炭工业百名优秀青年矿工”发布仪式。
他,就是安源矿采掘二区采煤大工张来清。
他冲着安源的品牌来
1992年,17岁的张来清离开农村来到大上海,当上了一名海防陆军战士。部队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造就了他不畏艰难的坚毅性格。退伍后,战友们有的留在大都市,有的去了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他却选择了做一名矿工。在回答记者的疑问时,张来清谈到了为什么要来安源矿:“刚到部队时,说起我的家乡萍乡,战友们都不知道在哪里。可一提到安源,却异口同声地说‘知道、知道’,这就是安源的影响力。安源是个响当当的品牌,我想去安源矿工作。”
2002年,冲着安源的品牌张来清走进了这座百年老矿。谈及当时的心情,他诚恳地说:“最初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多久,毕竟以前从没接触过煤矿。我既带着崇敬和向往的心情,又抱着试一试、体验生活的想法。”安源矿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安源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张来清所分配到的采掘二区是劳模摇篮,曾涌现出20多位全国和省、市劳模,至今还有全国劳模王湘萍和省劳模丁建刚在那里工作。劳模们的工作态度、品格风范不断感染着张来清,日复一日,他抛弃了“试一试”的想法,在这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张来清把军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作风和农民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品质带到了矿山。面对困难,他总是挺身而出,有一次,采掘二区的老工作面即将采完,新工作面切眼由于受压力影响,刚刚掘进出来就被压成爬行巷道,眼看全区就要被迫停产。张来清毅然带领小工在又矮又有渗水的切眼中连续奋战,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预计需要14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保证了生产的正常接替。
他总是快乐地工作着
张来清平常工作量大,对自己的要求又很高,跟他的小工相对来说也更辛苦。记者问张来清:你觉得累吗?你的小工有抱怨吗?他没有正面回答,却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工作面溜子尾漏了16块梁,我们刚到现场看完情况,小工就很沮丧地说:今天肯定搞不完。我也觉得有困难,但我边干边鼓励小工,休息时还给他讲个笑话,劳动氛围好了,做事就更轻松,加一把劲,最终把这个烂工作面拿下了。”张来清从不把工作当成负担,总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他说,有了积极向上的劲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张来清勤奋好学,工作中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悉心掌握操作要领;他积极探索,努力改良采煤工艺,业务精、技术好、点子多,迅速成长为区里的“全天候”优秀采煤能手。安源矿面临着资源枯竭、地质条件复杂等诸多问题,特别是采掘二区,工作面条件变化无常,既威胁安全,又影响生产。面对这种情况,张来清意识到光吃苦还不行,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只有提高技能,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克服困难。一个井下一线工人,特别是像他这样的劳动模范,读书需要坚强的毅力,一天工作下来,正常人回家就想躺下休息,而他却每天坚持学习一小时以上。2008年他还报考了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采煤专业大专函授班,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充电。
有人劝张来清,在对待工作和自我上,及格就行了,难道非要做到满分?这位朴实的矿工从心窝子里掏出一句话:“说实在的,多做事就多赚钱,我付出得多,收获也多,企业已经给了我应有的回报,组织上又给我这么多荣誉,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我就是要这样踏踏实实地快乐工作着。”
他的幸福指数很高
张来清是快乐的,充实的工作、温馨的家庭令他对生活充满激情;诚实的劳动、辛勤的付出让他得到了收获。眼下,他已在安源新村买了房。下班后,他最爱做三件事:一是看书,二是跟女儿学电脑,三是帮妻子做家务。张来清学电脑费劲,读初中的女儿教爸爸打字、上网很有耐心,可要遇上爸爸老出错,她就不免有些心急,顽皮的小儿子也会在一旁羞爸爸,这时张来清的幸福溢于言表。
谈到生活,张来清直白:“我的幸福指数很高!这几年真的过上了好日子,我认为只有企业发展了,我们矿工的腰包才能更鼓,生活才能更美好。我不妨告诉记者,下一个目标就是买辆小车!”
回顾在矿山度过的时光,张来清说:“我的幸福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这名优秀的青年矿工、劳动模范爱岗敬业、自信乐观,从不赘言自己做了多大贡献,满腔热情在煤海中挥洒,体现了价值,获得了回报,幸福在汗水中升华。张来清在不断拼搏与奋斗中成长,正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理想,用实际行动塑造着新一代安源矿工的新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