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全部内容
按标题
按内容
按作者
按关键字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1
2
3
4
5
网站首页
走进萍矿
企业简介
历史沿革
组织结构
管理团队
企业大事记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安全生产
经营动态
党群工作
队伍建设
和谐矿区
资讯广角
产业产品
煤炭产品
矿泉水
玻璃产业
管道产业
机械制造
电力产业
生产服务
生活服务
招标信息
招标公告
拍卖公告
人力资源
招聘信息
技能培训
技能鉴定
职称评定
政策文件
厂务公开
重大决策
相关文件
人事任免
政策法规
OA办公
专题专栏
政务微博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资讯广角
>>
共有
2482
位读者读过此文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商务部拟建立企业信用档案 发布红名单和黑名单
发表日期:2011年8月23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录入:
xhyyysl
】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权威渠道获悉,《关于“十二五”时期加强商务领域信用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定稿,商务部近期将正式下发。
“这是国内首部商务信用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是首次明确政府层面对商务领域信用建设的思路框架,从信用道德文化建设、信用制度建设、商业信用运用三个层次规划未来五年商务信用建设。”商务部内部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
更具实际意义的是,商务部将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未来商业企业在交易中的信用信息都可记录下来,交易对手可获取信息,看其是否有不良记录。
据有关研究机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我国企业的坏账率高达1%至2%,且呈逐年增长势头,而相比较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坏账率通常为0.25%至0.5%。此外,目前我国每年签订约40亿份合同中,履约率只有50%。业内人士指出,有些信用不好的企业可以在多次交易中给对手造成损失,就是因为信用信息不够透明,失信的代价过低。我国信用环境亟待完善,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完善信用信息体系,降低征信成本,提高企业失信代价。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内部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构建起“诚信者受益,失信者惩戒”的社会诚信体系非常重要。企业履行信用,能否得到社会认同?企业不守信,能否得到惩罚?企业使用商业信用,是否有合适的工具?这些都是企业最关注的。
“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信用建设的基础。目前商务部对商务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已经逐渐明确,就是从部分行业和地区的试点开始,逐步建立起企业信用档案,制作和发布守信企业红名单和失信企业黑名单,总结试点经验之后再逐步向全国推广。”上述商务部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意见》的下发只是系列政策的起步,在《意见》下发到全国商务系统之后,商务部还会于近期下发一份实施要点,并将研究选择部分城市或行业开展信用建设的试点。
“商务信用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落实起来很难,有些行业协会已经意识到信用档案的重要性,但还需要政府层面的一个推动。不过政府层面的推动也需要一个过程。”上述商务部人士坦言。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信用相关信息主要掌握在多个部委手中,很多国内企业有意建立信用信息系统,但是很难获取政府层面掌握的信息,即使能获取一些,成本也非常高。而从政府层面去推动,部委的协调也很难。此外,我国征信业领域法律法规一直处于空白,《征信管理条例》迟迟未出,仍在征求意见阶段,无法可依的状态也使得信用信息建设举步维艰。
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韩家平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业企业能够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可以有效防范风险,对行业有明显益处,也符合企业的需求。不过目前地方商务部门和一些行业协会对信用建设的了解有限,这加大了相关工作推进的难度。此外,信用活动并不是只发生在商业环节,整个信用体系是相连的,理想状态是在法律规划下,各部委形成有效协调,实现信用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公开。
韩家平认为,由政府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开展试点是可行的路径,同时他建议可以多发挥第三方信用机构的作用。中信保人士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现在社会对信用的关注度还是不高,需要部委、行业、企业不同利益主体呼应,形成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有些机构和企业也掌握了大量信用信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都参与进来也很重要。”
“政府只是起到组织协调和推动的作用,从长远来说,信用体系建设还是要更多依靠市场化的力量。”商务部人士说。
上一篇:
百元假币再现市场 央行通报最新百元假币特征
下一篇:
安监总局称温州动车事故确系责任事故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萍乡矿业集团公司组织结构
[322724]
·
萍乡矿业集团公司简介
[294125]
·
集团公司领导班子
[274490]
·
工程监理
[249748]
相关文章:
·
商务部拟建立企业信用档案 发布红名单和黑名单
[
2482
]
·
中国企业信用缺失代价惊人 每年损失6000亿
[
1747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上调查
Copyright © 2001-2016 pxco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6003507号
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制作
E-mail:pkxcbgj@163.com Tel:0799-658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