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坑煤矿补勘找煤,在破解生存与发展难题的同时,坚持自然减员提效不动摇,十年磨一剑,减人节支与用人提效并举,终于喜结成果。
坚持减员不动摇
曾被誉为“江南第一大矿”的高坑煤矿,历经辉煌而走进2001年的时候,已知资源所剩无几,活力不再,负担沉重,终因扭亏无望而破产。陷入困境的高坑煤矿,此时需要负担的职工仍有2600人之多,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为8000元,有的地面人员每月只能拿到100多元的工资。全矿上下,人心惶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企业如何东山再起,重焕生机?矿领导班子达成共识:补勘找煤,破解生存与发展之难题;减员提效,提升企业造血功能。减员而不裁员,这是需要魄力与毅力的,尤其是面对着如亲人一般的职工,必须在原则与情感当中二者择其一的时候。有一次,一位老职工想停薪留职,就找矿领导讲情面,他没想到的是,领导的回答竟然是“要么走人,要么上班!”
时光荏苒,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坑煤矿的生产终于慢慢地步入了正轨,效益也好了起来。面对企业的复苏,高坑煤矿的领导班子更加睿智:绝不能放松减员政策,要想蓄积企业发展亟需的能量,必须将减员政策作为长效机制执行。
十年磨一剑,高坑煤矿的领导就这样坚持着,毫不动摇。
自然减员提效
从2600多人减到1980人,这620人到底是怎么减的呢?高坑煤矿的领导在接受采访时,细细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十年减员,不是所有的岗位都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高坑煤矿坚持“充实一线,精简地面”的原则,2001年至2011年,井下一线及井下配合人员从1269人增加到1415人,反而增加了146人;地面人员则从1331人减少到565人,减少了766人,全矿实际减人620人。
人员减少了,生产效率如何提升?
地面单位改变生产方式,精干队伍,不养闲人,不设闲岗。如洗煤厂以前是三班出煤,不论入洗煤量多少,人员一样多。现在,矿上将其改为一班洗煤一班检修。以前300多人年洗煤不足20万吨,现在142人年洗煤达40多万吨。总务科减少40人,社区减少292人,但工作效率都没有降低。
生产一线合理调整劳动组织,一人多职,一职多能:井下实行“大采区制”,将以前六个采区合并为三个采区,两个开拓区并为一个;盘区作为采掘区下面的一个班建制,实行责任制。如此一来,仅科级干部就减少16人,一般管理干部也减少16人。劳动力安排上,按工作量派人,工效不减反增。如400盘区,今年1月至现在,人均月产原煤100吨,最高达130吨,产量、工效、收入均创全矿最高水平。
机关实行兼任制,能兼则兼:副区长兼班长、支部书记兼工会主席、工会主席兼班长达15人之多。2011年全矿副科级以上管理干部为81人(其中正副科级75人,副总以上矿领导6人),比2001年102人减少21人。
十年减员终显成效
620人,这是一个不大的数字,却是一个不小的群体。
——再三违反劳动纪律的人走了,留下的是勤奋做事的人,高坑煤矿有了务实的氛围。
——坚持自然减员:职工到了退休年龄的就退休……
纵观高坑煤矿10年自然减员的历程,2011年与2001年相比,人员从2600人减少到1980人,减少用工620人,按上年度工资及规费收入计算,一年节支减负3000多万元。2001年,生产原煤14.86万吨,当年亏损949.74万元;2011年,生产原煤43.11万吨,实现利润5206万元。在煤炭行业,许多煤矿都经历了破产重组,其他类似于高坑煤矿这样的矿井,在破产重组的时候,一般不会超过2000人。但是当企业发展起来后,都普遍超过了3000人;加了1000人,5000万元就这样吃掉了。
而高坑煤矿坚持十年自然减员、减负,精确控制人力成本,坚持提高工作效率绝不动摇,该节的节,该增的增。高坑煤矿这个曾经扭亏无望的老企业,如今重新成为盈利大矿,企业终于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