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杨桥煤矿副科级以上干部正在早调会上学《红色家书》。谢红英 摄
“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4月25日,笔者来到杨桥煤矿,该矿副科级以上干部正在早调会上学《红色家书》,这篇“夏明翰致母亲陈云凤”的家书读来催人泪下。 杨桥煤矿地处偏远、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自2016年实施去产能矿井关停后,矿区一改往日的喧嚣热闹,变得格外静寂。仍在这里留守的矿党政班子偕几十名员工,甘于寂寞留守不懈怠,始终坚持严细实作风,严抓内部管理、职工安置、资产盘活等工作,并时刻不忘强化党的建设,在不懈奋斗中收获累累硕果:一季度费用支出同比下降58.8%,今年以来缩减人员达24%。 出差申请单、派车单、采购物资计划申请单……该矿制定的《留守费用管理办法》,共6章27条,外加为数众多的审批单、申请单,无不体现出“严、细”两字。内部管理方面,该矿将费用控制放在首位,严控各类出差人次及费用,耗材及办公费用,用车及修车费用,用餐及食堂费用,并严格审批和验收,堵塞一切漏洞,取得良好效果,一季度费用支出同比下降58.8%。同时,强化制度执行,以制度管人,特别是从去年起实行每周一、三、五早调会制度,政治学习、情况通报、工作安排都有条不紊进行;强化房屋及用电、用水管理,完善手续,加强巡查,杜绝偷电、漏电等现象。 职工安置方面也可圈可点:去年一季度,该矿尚有职工80人,现45人,特别是今年以来缩减人员达24%。这又是如何做到的?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短短8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该矿从形势任务教育入手,通过将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层层传达,将形势、政策层层宣讲,切实讲清形势的严峻程度,让职工清醒面对现实,主动转变观念,顺应改革大势,勇敢走出矿山。同时,进一步强化劳动纪律,严格考勤管理,自3月1日起实行智能考勤,并将出勤与工资挂钩,凡因事请假1星期以上者,只支付50%工资,超过半个月则按自动离岗处理,不再安排上岗。此外,诸如给予职工一定的离岗期在外自主就业创业,强化做好特殊群体的思想工作等,多举措促进了职工安置工作顺利推进。 该矿还积极响应萍矿集团盘活闲置资产的号召,坚持每周进行资产盘查,想方设法盘活资产。除对5万元以上的资产按公司规定处置外,对小煤窑可用的设备直接与小煤窑联系,不作废品卖,争取效益最大化;对废铁等易被盗的资产则按规定程序处理,中间不转手,提高售价;对可出租的资产,与承租方充分接洽,争取利益。通过各方努力,今年以来该矿资产处置收入已达数十万元,分宜煤场也已顺利出租,除可获取租金外,还可分流安置2名职工,铁路专用线的出租也正在接洽中。 钳、电工兼职当厨师,大多数人可能从未听说过,在杨桥煤矿,却早已不算新鲜事了。该矿福利科现有职工6人,除负责保障全矿正常供水、供电外,还得负责食堂一切事务,而食堂并未聘请专职厨师,4名钳、电工就当起了兼职厨师,洗、切、炒事事做得有模有样。该矿也未请清洁工,全矿职工均兼职,每个单位划分责任区,每周二集中进行卫生大扫除,连扫把都是自制,最大限度控员节支。 “目前矿井虽然关停了,条件较艰苦,但与老一辈革命家当时所处环境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每一名党员都要认真学习红色家书,学习十九大精神,在学习中提升自我、改进作风,找准今后努力方向,相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杨桥煤矿党委书记刘海云简短的话语里透着一股坚定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