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加班加点、兢兢业业……这些描述工作状态的词语,用在易国辉身上,都显得特别准确和贴切,今年51岁的他,仍然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拼命三郎”! 易国辉毕业于江西应用工程学院硅酸盐专业,现任萍矿集团浮法玻璃厂联合车间主管技术员。多年来,他凭着爱岗敬业的精神为企业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改板成型操作技术上精益求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确保了生产线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运转。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易国辉先后荣获原安源实业股份公司一级技术能手、高级技术能手,浮法玻璃厂先进个人,原江能集团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自我施压到完美蜕变 1996年,27岁的他从高坑煤矿来到玻璃厂联合车间,这个车间是浮法玻璃生产线的心脏车间。他在成型工段战斗着,在高温、噪音的恶劣环境中,他冷静地操练生产知识;夜深人静时,他悉心琢磨生产案例,研读专业书籍“充电”,他还报考了大专学习硅酸盐知识。“既然从事了这份工作,干就要干好!”这是易国辉的口头禅。凭着这股工作劲头,他逐渐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班长,再通过他的不断进取,又先后被聘用为技术员、锡槽代工段长直至主管技术员。 建线初期,工段人员多数没有接触过玻璃行业,技术力量薄弱,操作水平低下。易国辉组织工段制定培训计划,采取授课为主、自学为辅的培训方针,并且强化班组的考核力度,迅速地使工段员工适应了新工作岗位的工作,掌握了基本技能。他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学习,工作勤勉奋进,管理大胆细心,以出色的工作能力、心系车间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受车间领导肯定以及车间员工的好评,在“成型”这个玻璃生产的关键岗位,时刻奉献着自己。 不断磨练到中流砥柱 新线刚投产时,玻璃熔窑线性气泡带多次给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使生产曾一度处于被动局面。为解决难题,易国辉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检验结果不断分析总结,探索合理的保护气配比以及各区的优化分配,控制锡槽高温区域气氛,并对废气排放管进行改造,降低废弃物在三角区的累积概率,同时对三角区的氮气进行调整。通过一系列的调整,线性气泡带得到了明显控制,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提升了闸板使用寿命。 根据生产需要,生产线需提升拉引量。易国辉顶着巨大压力,连续跟踪摊平区变化规律,多次摸索调整,最终形成了系统方案,成功解决了“大肚子粘胸墙”的问题。拉引量提升之后,锡槽内的玻璃液流量增加,热量也相应增加,反复出现槽底泡,他又连续48小时跟踪,摸清产生的规律,针对性地增加中温区水包、提升锡液深度、控制槽内温度,使槽底泡问题得到了改善。 在安全工作中,易国辉也从来不敢有一丝马虎懈怠。有一次,易国辉在例行工作巡检时发现锡槽北边5号水包车中有一根水包的水温偏高,抽出水包的出水管发现该水包出水量较小且水温较热。发现该情况后,他立马向车间领导和厂调度室做了详细的汇报,并组织锡槽人员做好应急处置准备。由于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细致,他及时发现了重大安全隐患,并消灭在了萌芽状态,有效保障了车间安全生产。 执着技改到解决难题 工作中,易国辉总是善于认真观察、主动尝试解决问题,这是他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一天,看着从1#渣箱处出来的玻璃板依然有些微铬伤,不能评为一级品,他猛一拍大腿,暗暗下定决心:“再也不能这样了!”他立马找到工段长金勇,召集车间所有技术骨干一起集思广益想办法。经过查证,由于化学反应,过渡辊台1#渣箱滚轮处容易粘锡,粘住的锡硬化后会铬伤从此经过的玻璃,用二氧化硫进行冲洗,或用木条伸进渣箱中刮除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一定要解决这一难题!”易国辉他们迅速达成共识。通过网上查找资料,询问同行业其他厂家,请示厂领导同意后,他们决定在过渡辊台1#渣箱处接一纯氮气管路,使出口处形成一个氮气气封,阻止二氧化硫和空气由此进入锡槽氧化锡液。氮气管路装好后,易国辉一上班就开始不断地测试,最终控制流量为50m³/h,从去年5月底到现在,再也没有出现铬伤、划伤、粘锡等现象。 “以前我们每班都要对滚轮进行清理,既浪费人工,又浪费时间,很令人头疼。”易国辉介绍说,通过此次改造,不仅消除了安全生产隐患,还有效解决了玻璃板板下铬伤、出口板下划伤、粘锡影响玻璃质量等问题,一年可增产约1000重量箱;并减少了出口处锡液氧化,由此可减少年锡耗1吨,年可节省费用14-15万元,该项目还获得萍矿集团“五小”活动一等奖。 如今,易国辉已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可在追求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他始终保持着创新进取、严谨勤勉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着责任心、恒心、细心,面对艰难险阻和一座座技术高峰,他不忘初心、用心坚守、越战越勇,时刻与企业一起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