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百年老企业萍矿集团,有一批老党员、老战士、老劳模,他们曾为国家、为企业作出过突出贡献,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本平台特开辟“数说100年•萍矿英雄谱”专栏,系列报道一批获得国家纪念章的老战士、老党员以及老劳模等身上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红色经典故事,再现他们的斗争精神、革命精神、拼搏精神、工匠精神。 今天推出的是——抗美援朝老兵文锡芝:三赴朝鲜 两次荣立四等功 拉开卧室的抽屉,文锡芝老人小心翼翼地取出层层包裹着的一沓证件和一个铁盒。他曾经经历过的那段峥嵘岁月,也随着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文件和略微褪色的各类奖章一道,缓缓展现在眼前。 文锡芝今年87岁,15岁参军,于1950年1月1日正式加入二野第四兵团第十三军37师司号连,任司号兵(后改为警卫四连)。1951年,由于表现优异,文锡芝被选为连队代表,参加了第十三军首届英模代表大会。之后不久,文锡芝便听到了部队要抽调一批战士赴朝作战的消息。“打美国人,我一定要去!”为表决心,16岁的文锡芝与战友写下血书,最终被选至补训师三十八团,如愿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 作为团部一员,文锡芝的主要任务是连接国内及朝鲜前线——带领新兵赴朝并将伤兵从战场带回国内。1951年下半年,文锡芝在四川接到了一批新兵,与他们一路乘火车抵达辽宁,背着干粮开启了首次赴朝征途。 穿越中朝边境线只能步行。为保安全,部队均是夜晚行军,从辽宁到朝鲜平壤附近得走小半个月的时间。白天,部队只能躲在山洞中;夜幕降临后,部队便开始行动,直至黎明到来。夜晚行军并非完全安全,文老回忆“美军的飞机有探照灯,只要见了人就扔炸弹;炸弹还能躲一躲,但机枪扫射没法躲,部队还没到平壤就有新兵伤亡。”一路走、一路躲,新兵部队终于艰难抵达平壤。文锡芝配合各单位完成了新兵交接工作,同时等待各个单位将收治的伤兵集中,再送回辽宁本溪治疗。每次在平壤交接大概需要一个月,再加上往返路程,一趟来回便是差不多两个月时间。 将过冬棉袄中的棉花取出便是夏天穿的单衣,冬天如果没发新的棉袄便只能受冻……就这样来来回回,文锡芝在1951年6月至1952年2月短短8个月的时间内,三赴朝鲜,在枪林弹雨穿梭,保障了大批战士在中朝之间的顺利流动,并因此荣立四等功。虽未曾亲上战场最前线,但面对的炮火与子弹同样无情。文老摸了摸右耳后方被炮弹碎片擦伤的痕迹,不愿多说那些经历过的枪林弹雨和惨烈现场。 1952年,文锡芝带领新兵在鸭绿江附近修建飞机场,由于工作主动、积极,再次荣立四等功。1953年停战后,文锡芝所在的三十八团改为健康团,驻扎辽宁,组织归国负伤战士的治疗、康复工作。1955年12月,健康团圆满完成任务,文锡芝转业回到萍乡,被编入预备队第一类步枪手,后经民政局介绍,于1956年前往高坑煤矿工作,直至1992年退休。 煤矿工人、劳动工资科、工会、办公室、总务科……在高坑煤矿工作的36年中,文锡芝一直坚持“吃苦在前”,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前后在十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1960年后,他主要分管工农关系工作,有一次矿上需征用一块土地,当地村民便要求矿上出资十余万元。这在当时并不是小数目,文锡芝便想着是否有办法能够省下这笔钱,随后他便一头扎进档案室。功夫不负有心人,天天泡在档案室寻找土地资料的文锡芝,最终将年代久远的土地证一一找出,并多次去往实地察看、对照,与村民摆事实、讲道理,为矿上省下了这笔十余万元的购地费用。 “当兵时要当好兵,当工人时要当好工人,退休之后就要当好退休工人。”这是文老反复提到的一句话。退休后,文老热心公益,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更在萍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承包了家门口小区内的牛皮癣清理工作,是社区里有名的热心肠。 从部队到单位,再回归到社区、家庭,文锡芝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着什么是责任和担当,诠释着“红色精神”的真正内核。